出土的部分陶俑
绵盐路松垭段官山梁施工中,发现两座罕见东汉崖墓,经过考古工作者近10天的清理发掘,墓葬形制初现,并有10余件相对完好的文物出土。
“此次考古发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昨(29日)上午,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长宋建民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墓葬的墓室长度超过10米,这是近年来绵阳汉代崖墓考古中很少见到的。同时,出土器物中的一件陶俑最为奇特,手握宝刀,仰头远望,很像站岗的哨兵——
修公路挖出古墓葬
据介绍,两座墓葬是绵(阳)盐(亭)路提升工程施工中偶然发现的。
今年6月上旬,施工单位在绵盐路农科区松垭镇官山梁施工时,突然发现山梁上有几处土质新鲜的洞穴。因附近山梁有大量当地群众所称的“蛮子洞”,工程人员怀疑挖出了古代墓葬,立即停止施工,并向文物部门报告。业主单位绵投控股集团及时安排人员保护现场。
接到报告后,绵阳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由于施工中有几处墓葬已经遭到破坏,只有两处保存完好,根据现场墓葬暴露的基本情况勘测,并结合以前所掌握的考古发掘资料分析,文物工作者认定这两处保存下来的墓葬很可能是汉代崖墓,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主疑是地方乡绅
如此大的单体崖墓,墓主的身份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宋建民称,根据墓葬形制并结合此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推测,墓主很可能是当时地方的乡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宋建民介绍,两汉和南北朝时期,崖墓是涪江流域地区百姓墓葬的主流,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质,而陪葬物品很多都是墓主生前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从墓葬中出土的陶房、陶罐、陶俑等器物可以看出,墓主生前家境相对殷实,很可能就是当地乡绅。
为何在墓室中会有那件神奇的陶制“哨兵”?宋建民分析,如果墓主是当地乡绅的这一推断成立的话,也不排除墓主生前有庄园的可能,并很可能养有看家护院的庄丁,那件出土的红陶“哨兵”就是一个佐证。
古绵阳繁华的见证
“崖墓的形制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宋建民分析说,官山梁两处墓葬的出土,是当时绵阳经济繁荣的有力见证。
宋建民介绍,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认定,这两处墓葬是东汉中晚期时的墓葬。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中晚期,四川盆地的经济达到鼎盛,正因为有经济的支撑,墓主才会有精力与财力去建造大的墓葬。在这之后,随着三国鼎力格局的出现,不断的战乱导致经济萧条,而从那时起崖墓的结构逐渐变小,到南北朝时期,崖墓规格小到仅能“容身”。因此,官山梁这两处墓葬的出土,是当时绵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有力的见证。
宋建民介绍,涪江东岸从富乐山到小枧紫阳沟,再到三台花园、永明沿线,一直有崖墓分布,但正式的考古发掘以前开展得相对较少。因此,此次考古发掘对掌握绵阳涪江东岸崖墓形制、规格具有重要意义。
纵深长度超过10米
随着清理发掘工作的开展,两座迄今少见的大规格东汉崖墓现身。
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队长宋建民介绍,在清理发掘中,考古队员根据墓室结构向纵深清理到6米左右时,出现一个40厘米左右的高台。经过清理,高台上面又推进了接近4米左右的距离,在二层台的两侧,还有长3米左右、宽60厘米左右的侧龛。墓室轮廓初现后,经过现场测量,整个墓室的纵深长度达到10.5米。
这一数据让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宋建民说,以前绵阳对汉代崖墓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过较大的单体墓葬,但纵深长度超过10米的,却是首次发现。
持刀遥望很像哨兵
在清理中,1号墓葬没有什么发现,2号墓葬中却出土相对完好的器物10余件,其中一件红色的陶俑持刀作眺望状态,很像站岗的哨兵。
宋建民介绍,2号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包括钱币、陶罐、陶房、陶俑等,并有大量的陶器碎片。由于出土的器物都很普通,大家最初并没有在意。前日下午,考古队员对出土器物进行分类整理时,一件高度约10厘米的破损红色陶俑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
陶俑的头部破损,左腿、左手残缺,但陶俑的右手持刀,左手高举过胸。考古队员找到陶俑的头部进行拼接后发现,陶俑的头向上,作远望状,神态逼真,很像一名站岗的哨兵。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宋建民肯定地认为,这个类似哨兵的陶俑,在绵阳属首次发现,即使在省内也很少见。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