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在部署2016年工作时,强调要积极处置僵尸企业。用会议文件的话说则是:要以攻坚克难、动真碰硬的精神积极推进。同时还提出要挂牌督导、强化问责。
何为僵尸企业?目前准确的定义虽然没有,但大体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那些得到放贷者或者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的企业。僵尸企业与许多虽然存在问题,但通过努力能够起死回生的企业还不一样。僵尸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会更糟,因而具有绑架勒索的特征。 假如这个企业是纯粹的市场中的企业,清理“僵尸企业”似乎不是什么太大问题,但假如这个企业是一个国企,问题就有些大了。而以上述标准简单对照,我们会发觉,这个标准几乎就是为传统行业中的某些国企量身定制的。 清理僵尸企业,往往和当前密集提出的“去产能”联系在一起,可见二者有着紧密的关联。去产能并不是最近才提及。在经济减速明显的两年多来,去产能一直作为应对之策和风险提示被屡屡提及。但是现实究竟如何呢?成效并不是很明显。其实,症结也没有多么复杂。当前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基本上都集中在传统行业,比如钢铁、水泥、煤炭、重化工。根据某研究机构的量化指标,钢铁、水泥行业的“僵尸企业”占比,基本已超过15%。“看谁挺得住”“看谁赔得起”,成为这些行业某些企业的常态。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很好理解。因为它们基本都是国企;因为这几个行业,基本都是地方政府全力打造的行业。这几个传统行业,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其经济价值尤其是GDP价值,对于地方政府绝对不容小视。 有形之手在传统行业布局和发展中一直起着关键作用,那些国企中的“僵尸企业”之所以死而不僵,就是因为有形之手在时刻干预。尤其是,它们还常常以“市场”为托辞,强调要“靠市场去产能”,将“僵尸企业”迟迟难以清理归结为“市场的选择”。由此就可以看出,即便将国企界定为商业性,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也不会自动地得到清理。 虑及中国现实,“去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的关键,是管住地方的有形之手,也即从更高的层面,用有形之手去制约有形之手。-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