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也是有“生命”的,在一定人为干预的条件下,会出现一种自我修复的机制。而这种机制一旦被人类掌握,便可能研制出更多新式材料,应用在工业、军事等方面。
自我修复,是生物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无生命的物体能否自我“康复”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似乎想给出肯定的答案。他们发现,受损的金属也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金属自我修复的秘密
迈克尔·戴姆克维兹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教授,他和研究生徐国强在一项金属特型实验中意外发现,在受到外部力量作用产生裂痕后,金属的晶粒边界可以展开大面积的修复行为。
“我们在以往的试验中也曾发现,金属在固态变为液态的时候会发生相变,有不同的相态和不同的晶体。在力学和其他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会出现形态各异的支晶,类似于雪花、冰晶。”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双聘研究员刘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数金属都由细微的晶粒构成,这些晶粒的大小和方向能影响金属的强度和特性。刘静谈到,相变过程中,金属中的支晶有的像狼牙棒、有的像仙人掌,确实会产生自我修复,但其状态和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单质的金属和合金就不一样,温度的高低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固体金属中晶粒边界的移动一直吸引着科研人员的关注,但很多研究发现,只有某些晶粒边界才会诱发自我修复的现象,并非所有部分。这就造成了一种被称为“向错”的缺陷,这种现象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被观察到,但当时只被认为是一种奇特现象。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