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进行“创造之柱”3D构造计算机模拟
依据最新模拟显示,像这样的气态块状结构进入到宇宙气体和灰尘构成的黑暗区域,然后形成密集的结状结构,在结状结构附近的阴影将过滤强紫外线辐射,这些紫外线辐射可能干扰未来的气态结构形成。
这项研究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宇宙中柱状结构或类似的气体环境,创造之柱起到“恒星子宫”的作用,能够诞生新的恒星。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学院天体物理学研究员安德鲁-利姆(Andrew Lim)说:“迄今为止在图书文献资料中没有提及关于这种柱状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只是认为它的形成很可能与周边超大质量恒星光化电离(photo-ionization)现象有关。”
利姆解释称,光化电离或光蒸发通常发生于当恒星释放强辐射激励中立气体云形成电离气体炽热外层的过程中,炽热外层喷射的热气体像爆炸物一样快速膨胀,向外释放冲击波进入所有的周边气态块状结构。
这一过程将解释创造之柱如何堆积形成天鹰座星云最为显著的标识性天体结构,据悉,创造之柱距离地球7000光年,1995年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进行观测。光年是指光传播一年时间的距离,相当于10万亿公里(6万亿英里)。
利姆告诉美国太空网说:“我们从观测数据中可以推算出该柱状结构的大致体积和寿命。”之前的研究发现只有气态块状结构可能促使创造之柱的形成,但依据目前最新研究显示,阴影区域产生的效应是形成创造之柱的主要原因,尽管辐射轰炸产生的气体不稳定性也可作为形成因素之一。利姆强调称,或许这项最新模拟实验最令人惊奇的发现就是最大的气体块状结构并不是柱状气态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
另一项令人感兴趣的效应来自辐射“点声源”(point source)模型,比如:恒星将产生辐射轰炸的光化电离效应,能够强烈地影响气态结状结构从而潜在地促进创造之柱增长,其原因在于气态结状结构比扁平表面拥有更大的表面积。
利姆和同事们使用计算2D和3D模型测试了许多大小和构造不同的气态块状结构,他们下一步将计划研究创造之柱的磁场和重力效应。据了解,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现实宇宙环境下天鹰座星云的创造之柱已被一次巨大的超新星爆炸所摧毁,但由于相距7000光年之遥,在未来1000年内从地球角度进行观测时创造之柱仍保持着未被破坏的结构。目前,这项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召开的欧洲天文学和太空科学周会议上。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