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牛人一生担任三个国家的宰相差点打败秦国

lier|
78

  战国时期的人才交流很频繁,那时候当官的换个国家服务就跟现在职场上跳槽一样,做得不舒心就走人。老福今天人说的这个人就是其中之一。

  在《・滕文公下》里曾这样形容一个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网络配图

  这个人就是,虽然“一怒而诸侯惧”这话看上去让人感觉有点可怕,但公孙衍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出名,一直以来史书对他的记载似乎是配不上“一怒而诸侯惧”这个份量的。直到40多年前,一本叫《战国纵横家书》的古书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人们才发现,曾经历史上记载的不少有关的故事有可能就发生在公孙衍的身上。公孙衍才是“合纵”的创始者,苏秦不是。

  因为中记载的与苏秦的斗争曾让人,然而通过我们发现事实上张仪的对手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因为张仪和苏秦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所以老福觉得网友们还是对国家的考古多一点支持,要了解真实的历史,考古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前面说《孟子・滕文公下》里记载公孙衍“一怒而诸侯惧”,

  而《史记》里又是怎么形容公孙衍的呢?

  《史记》称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这里五国约长,指的公元前318年五国联纵攻秦之事。不过史记的记载在时间点上并不准确,公孙衍入秦不是在张仪死后,而是在张仪任秦相的时候。他的对手就是张仪。

  另外史记中也用了一句相当牛的话来描述公孙衍,“佩五国相印”,按我们理解就是同时担任五国的宰相,有那么一点意思,但事实肯定不是的。后来魏、赵、韩、燕、中山五国虽然在公孙衍的努力下签署了合纵攻秦的协议,但大家都有所保留,加上张仪的破坏,最终攻秦以失败告终。

网络配图

  同时担任五国宰相是假的,不过今天我们在了解公孙衍的历史时竟发现他还真的当过三个国家的宰相。

  公孙衍第一次当宰相是在秦国,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这个职务虽然没有叫宰相,但属于当时秦国职务最高的官。那么公孙衍在秦国做了什么事呢?后来又为什么跟秦国成为大冤家呢。

  公孙衍在秦国的工作和最大的功劳竟然是攻打魏国,当时魏国还是满厉害的,在公孙衍出任秦国宰相差不多前50年的时候,代表魏国率领5万部队打败了秦国的50万大军,占领了秦国河西地区的大片土地。公孙衍的任务就是打败魏国把土地夺回来。

  经过几次大战,公孙衍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任务,这时魏王感觉天天挨打也不是事,便派人用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收了钱以后,便劝秦王不要打魏国了,怎么说魏国也是我老家,咱们拿回被占领的土地就行了,现在我们可以先进攻别的国家。

  在十年的时候,另外一个魏国人张仪把公孙衍挤下台,他是怎么把公孙衍挤下去的呢?大概他向秦王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你被公孙衍骗了,魏国才是秦国真正的敌人,咱们接着打魏国……

网络配图

  看到这,网友们是不是觉得魏国实在是有点那个呢?

  关于张仪我们以后再说,这公孙衍被挤下台后,他回到魏国,担任魏国宰相,开始了他死心蹋地的反秦人生。

  公孙衍合纵抗秦的思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来了。意思就是联合多个弱小的国家来抵抗强大秦国的侵略。而公孙衍在魏国做出的最大成绩就是联合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反秦,虽然最终失败,但却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魏王也不再信任公孙衍,魏国大权接着由田需所掌握。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了,只能去韩国当了宰相。

  公孙衍在韩国继续主张合纵反秦,不过其它一些国家不是非常配合,再加上张仪在背后不停的替秦国拉拢楚、齐和魏等国,最终韩国被秦国打败了,公孙衍无能为力,只得逃出韩国,最终被魏王所杀。

  公孙衍虽然组织了多次对秦国的进攻,却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当然,但这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合纵策略无疑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强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可惜各国都离心离德,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个合纵策略,最终才会失败,江山全归秦国。这不是公孙衍悲情,而是 各个诸侯国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