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古墓探秘

lier|
273
东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空气潮湿,土地大部分呈碱性,腐蚀性大,考古手记埋葬到地下的尸体几百年后依然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1993年,桥头朗厦蝴蝶岭和大岭山梅林管理区分别出土了两具完整、考古玩具未腐烂的女性古尸和男性古尸,震动当时整个广东考古学界。
1997年,东莞市博物馆与广东药学院携手攻关,对古尸进行塑化技术处理,成为全球首例古尸塑化案例,为世界整体古尸的保存找出了一条新路子,再次引起世界关注。本期“考古在东莞”,笔者将带领各位读者走进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墓现场,揭开明代古尸500年不腐之谜。
考古现场
谜团一:
深埋在地下的古尸如何被发现?
将时间拨回到1993年2月,当时桥头镇道路建设如火如荼,李朗公路作为桥头镇投资较大的一项工程,跟龙溪—桥头东江大桥衔接,直通博罗。位于朗厦管理区的蝴蝶岭刚好在李朗公路中间,需要将它推平,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当时的蝴蝶岭上有许多荔枝树和松树,也有许多坟墓,骸骨更是经常发现。据参与现场采访的桥头作家莫树材记载,2月22日那天,工人在施工时发现了一副灰砂棺材,现场杵工将灰砂砸开后,一股药水味直冲鼻孔,灰砂棺廓里溢满液体,还有一个木棺材放在里面。大家合力将棺盖揭开后,棺内装满液体,液体面上浮着一块类似古戏服一样又红又黄的布。工作人员将布揭开,只见一个五官齐整,闭眼,抿嘴,眉毛清晰可数,头发白如银丝的古尸露出来。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尸体,现场人员无不惊讶,在场的管理区主任李桂林马上报告这一重要发现。
桥头蝴蝶岭女尸塑化后的整体状态。
接到报告后,东莞市博物馆迅速派员赶到现场,并将女尸遮光运回博物馆,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古尸研究专家冯家骏和广东药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教授张文光的指导下,将古尸进行清理、观察、解剖、防腐和保护。东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李润权说,古尸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物,一旦损坏不可再生,因此大家一刻都不敢耽误。
发现蝴蝶岭女尸的热度尚未褪去,同年10月14日,另一具不腐的男尸在大岭山镇梅林管理区的建筑工地上被发现。不同的是,当东莞市博物馆接到报告的时候,这具男尸已经在外面暴露了一周。“当时的想法就是糟了,这具古尸应该保不住了。尸体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加上那段时间天气雨晴不定,大家都觉得很悬。”
李润权至今清楚记得,大家赶到现场之后,男尸原封不动地躺在地上,没有一丝腐烂,走近还能闻到一股特殊的味道。工作人员对尸体进行了简单的清理和观察之后,亦找到了不腐的原因。“古尸主要分为干尸和湿尸两大类。干尸指木乃伊,湿尸分为鞣尸和尸腊。蝴蝶岭女尸属于鞣尸,全身软组织富有弹性,各关节均可运动。而这具大岭山男尸属于尸蜡,尸蜡一般呈现脂蜡样,有油腻感,硬如石膏,腐烂进展缓慢。短时间内,就算日晒雨淋也不会对其造成太大损害。”
不腐男尸被幸运地保留住了,新的难题又迎面而来。“我们要尽快将尸体送到东莞市人民医院X光室,做进一步的检查。但是找了一圈,连三轮车也不肯帮忙托运。”虽然快20年过去了,李润权对当年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大家看到现代尸体都觉得可怕,更何况是几百年前的古尸。最后好不容易叫来殡仪馆的车将尸体运到医院,我们借了一辆三轮车将尸体送到X光室的。”
经X光照射检测后,男尸在咽喉位置有一块纯银块,这反映了当时含银入葬以表富有和祈求吉利的风俗习惯。古尸大肠内检测出多种珠三角流行的寄生虫卵,这与其生前喜欢吃鱼生、生虾、生马蹄和菱角有关,也进一步验证了当时大岭山镇一带有莲湖,盛产莲藕、菱角和鱼类。此外,这具男尸脑部保存完整无损,实属罕见,这说明着当时具有较高的殡葬保存技术。
在此后近20年时间里,东莞又陆续在寮步上屯村响堂岭发掘出钟松雪家族墓葬群,出土女尸一具,骨骸三具;石排镇李家坊发掘出两个明代墓葬,出土骨骸两具;黄江镇梅塘社区田心村金塔岭挖掘出明代男性骨骸一具。据东莞市博物馆官方数据显示,东莞历年共出土有古尸及遗骸8具,且均为明墓出土。
明朝尸体为什么不容易腐烂?明朝丧葬技术是否内有乾坤?东莞市博物馆原馆长钟创坚说,答案就在古尸里。
谜团二:
开棺不腐,明代古尸怎么保存?
一般来说,古墓中的尸体留存至今,只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腐烂变成碎骨;二是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尸体因缺少水分变成干尸。但是东莞气候潮湿,土地大部分呈碱性,腐蚀性大,埋葬到地下的尸体是如何做到几百年不腐?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出土的古尸都来自于明朝万历年间。为什么清墓出土的古尸迅速腐烂,而明墓出土的古尸完整不腐,这里面肯定有文章。”钟创坚表示,古尸形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与墓葬的地理环境、墓葬的结构、棺椁的质量以及棺液防腐都有关系。
从目前东莞发现和发掘出土的古尸来看,他们的墓葬常在山腰和山坡地势较高较干燥的地方,而且墓坑挖掘较深,深层土壤温度较低且恒定,同时避免地面雨水的冲刷,从而造成一个有利于防水、防潮、防腐的自然环境,保护尸体不容易变质腐烂。
此外,墓葬结构情况大致相同。棺椁从内到外有几寸厚的生石灰层,石灰层外还铺上一层“三合土”夯实的墓壁,这些墓壁主要用石灰、泥土、沙子,外加糯米、红糖、蜂蜜等胶结混合而成,黏性大且不透气。
钟松雪家族墓葬群挖掘出来的女尸,手上的皮肤和肌肉仍保存较好。
开棺后,古尸身上都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据考古专家介绍,古代处理尸体的方法常经过香汤沐浴、盛殓、寒尸等处理才封棺埋葬。香汤沐浴是用郁金香、檀香、冰片、樟脑、柠檬桉叶、松香、烧酒等多种名贵药物洗身,既香又有消毒作用。盛殓是为尸体穿上10多件衣服,并在周围填塞草纸、灯芯、灰包等,随时吸干尸体渗出的水份。寒尸说明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采取降温措施来延缓尸体腐烂。
另外,不腐古尸的棺木几乎都是采用松木等防腐防蛀功效高的木材。棺材内均见有棺液,考古论坛让尸体长期处于湿润状态。这些棺液的来源,一方面是尸体组织渗出的液体;另一方面是从棺外渗入的水分。棺液含有大量人体内分泌出的酸性有机质,加上各种防腐药料存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也延缓了尸体腐烂的过程。
钟创坚表示,过去先人利用高超的丧葬防腐技术,让埋葬在地下的尸体在几百年后依然能够保存下来,是我国古代人类防腐技术的结晶,对今天的古尸防腐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但是出土后的古尸,等于失去了原来墓葬中的各种保护条件,要让这具古尸继续不腐,就需要科研人员重新创造人工防腐保护条件。事实上,古尸保存就是一场长达数百年的接力。
谜团三:
世界首例古尸塑化东莞制作
“攻破世界难题,塑化百年古尸”“古尸保存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世界首例塑化栩栩如生在莞展出”“广东药学院和东莞市博物馆携手攻关,明代古尸塑化成功”……1997年,东莞市博物馆与广东药学院合作,对东莞在此前出土的两具古尸进行了世界首例古尸塑化保存的大胆实验,在古尸保存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一种文物塑化的保存方法由此开始,并得到推广应用。CCTV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广东各大报纸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科学革新的盛事。
世界首例古尸塑化成功,引起媒体的关注。
据考古学者介绍,传统古尸的保存方法一般用福尔马林浸泡、传统防腐等手段暂时保护,但是福尔马林对眼、呼吸道、口腔、皮肤和神经系统等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作用,而且需要经常制作补充,容易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此外,还没有更好的长久保护展示古尸的方法。
1995年,广东药学院引进国际上开发的一项高新技术——生物塑化技术,它是通过一系列技术、以硅橡胶、环氧树脂或聚脂等高分子多聚物对生物标本进行浸渗聚合,最终取代生物组织及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塑化后的尸体保留了原始样本中大部分的特征,甚至可以在显微镜下显示人体细胞的本来面貌。
大岭山男尸塑化后的整体状态。
“一直以来,东莞市博物馆与广东药学院都有着紧密的合作。当时广东药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建立塑化技术实验室,并成功制作了人体各系统和批量教学用尸体标本后,就跟我们提出古尸塑化的设想。”回想起世界首例古尸塑化的过程,钟创坚显得有些兴奋,“当时心情很矛盾,假如古尸塑化成功,那么就为世界整体古尸的保存找出了一条新路子;同时,担心因为没有先例,不知道方案是否可行。”
后来,大家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从头发开始塑化,成功之后再对其他内部器官进行塑化。据当时参与古尸塑化的工作人员介绍,1月份对古尸进行了生物塑化,10月份完成古尸塑化的全部工作,塑化效果基本上保持了出土时的原有结构与形态,无臭无味、干燥,用手触摸略有弹性和韧性,而且方便陈列展览。
1997年底,塑化成功的蝴蝶岭女尸和大岭山男尸在东莞市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据李润权回忆,当时这个展览很火爆,大家都慕名而来想一睹两具不腐古尸的真容。为了满足市民的参观要求,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到晚上9时。直至2013年3月,明代古尸展结束,两具古尸再次被送往广东药科大学进行保养维护。
遗迹里的东莞
东莞出土古尸基本情况
据东莞市博物馆资料显示,东莞历年出土有古尸及遗骸8具,均为明墓出土。如今这8具古尸及遗骸都在广东药科大学进行保养维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参观。
①1993年2月,桥头镇朗厦蝴蝶岭出土明代女尸一具,属鞣尸。
墓主人为陈氏,生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卒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享年80岁。陈氏为明代朝议大夫林公继室。林公名烈,字承孔,号艾陵,水北(今东莞市莞城)人。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历任南京户部员外郎、福建盐运司等职。林公为官期间,清正廉明,颇受百姓爱戴。陈氏为贤妻良母,生林培、林坦、林城(后改名“垂”)皆好学且孝,均有功名。
②1993年10月,大岭山镇梅林管理区出土明代男尸一具,属尸蜡。
此具古尸墓中缺少墓碑以及其生平文字记载,其年龄主要从全身骨骼的骨骺愈合情况、牙冠长度以及磨耗程度等指标综合测算,判断死亡年龄约为45-50岁。
   
③2003年3月,寮步镇上屯村响堂岭发掘明代钟松雪家族墓葬群,出土女尸一具,属鞣尸,骨骸三具。
墓主人钟松雪,为东莞明弘治进士、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钟渤之父。根据《东莞市寮步镇横坑村发展史》记载,钟松雪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生于横塘,自小聪敏好学,成绩优异。壮年时,他外出游历经商,因经营得法,获利颇丰。加上他勤俭持家,家境日益富裕,后便回到家乡,专心在家塾教书,培养儿孙及乡里子弟。他一生保持谦虚态度,平等对待乡亲,不与乡亲平民百姓争利,并且常做善事,备受乡亲们的敬崇。晚年时,他主持在广州仓边街建试馆一座,在东莞县城解元坊建试馆一座,成为东莞及广州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④2008年8月,石排镇李家坊发掘清理两个墓葬,出土明代骨骸两具。
广东药学院解剖实验室专家指导石排李家坊存明清古墓葬遗存的清理和保存。
墓主人均为女性,年龄分别是50岁和70岁左右。墓内有耳环、发簪、木梳、折扇等少量陪葬物,由于当时明朝流行的是俭朴的丧葬,所以一般金银首饰比较少见。经过专家推测,两个墓穴的年代不一样,大概有20年的差别,有可能是当时某大户人家的大小夫人。
⑤2016年11月,黄江镇梅塘社区田心村金塔岭出土明代男性骨骸一具。
黄江镇梅塘社区田心村金塔岭考古现场。
从出土的墓碑和圹志可以了解到,墓主人为一名僧人,别号谌如,考古博士葬于明万历戊午年,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享年三十六岁。据了解,古墓附近为黄江芙蓉寺所在地,这座寺庙始建于明朝末期崇祯十二年仲秋,西安考古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黄江镇出土的碑文墓志以及圹志都有清晰的文字记载,逝者的确为一名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