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发生于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灭绝事件,同时也是化石记录里五次大灭绝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这场灾难横扫了地球上95%的物种。大灭绝之后往往伴随着多样性的爆发,因为存活者会填补死亡物种在曾经的生物群体里的生态位。例如,在二叠纪大灭绝之后,现代掘穴蛤蚌的祖先,食草和食肉蜗牛,以及食肉性甲壳纲动物出现了。
然而,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影响目前还是未知数。为了获得更多线索,科学家们分别分析了所有已知的生活在大灭绝事件之前和之后——也就是二叠纪和三叠纪的海底无脊椎动物的化石。
生活方式几乎没变
基于这些生物生活的地区,研究人员推断出每个群体可能的生活方式,它们是如何进食的以及是否依附在海底。最终科学家们鉴别出29种生活方式。科学家们发现,从全球范围来看,二叠纪末期只有一种海底生活模式彻底消失了:一种静止的、不依附但部分掩埋在海底的生活模式,这类生物以任何落入海底的食物为食。拥有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喙壳类软体动物。
另一方面,大灭绝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直立在海底,拥有有限移动性并以悬浮在水里的生物为食。拥有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是肢体长有羽毛、移动的“海百合类”生物。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