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广州挖出400年女尸 墓主衣物残留金丝身份非一般
该修于明清时期,据今约400年,棺木考究,墓主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性,衣物上残留金丝线,身份非一般百姓。
广州日报讯,佛山市三水一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突然发现一座“神秘”古墓,后经广东省相关专家现场勘查后抢救性挖掘。2008年1月22日记者获悉,经初步鉴定,该古墓为明清时期,墓主尸骨由广东省药学院带走作进一步鉴定和处理。
建筑工地惊现古墓
古墓所在工地位于佛山市三水西南新华路与环城路交界处,现在是佛山市三水中医院的施工工地(即旧人民医院院址)内。1月13日上午,工人在进行挖掘工作时,无意发现了两块木棺椁盖板,佛山市三水中医院有关负责人立刻制止了工地施工,向公安及文物部门报告,并对现场进行保护。接到报告后,公安部门对古墓周边的工地进行封锁,文物部门立刻上报省市职能部门,对该区域进行勘察发掘。
据工人李师傅介绍,该长方形双层棺木呈东北、西南方向,位于地面一米之下。其外面一层厚约5厘米互相契合的黄色木板顶部部分脱离,里面一层颜色黝黑,两层间隙中有黑色液体和网状纤维。“当时铲车都无法挖掘,后动用电钻才穿透。”施工方项目工程师毛为华告诉记者,覆盖着的这层灰色石板就像自然界的中风化岩,硬度很大,应该是手工制作。
墓主为明清大户之家
佛山市三水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接报后赶到现场,并请广东省里考古专家前来鉴定,确定是原地保护还是由专业施工队和专家进行抢救性挖掘。
1月15日,广东省考古队进驻场地进行为期5天的勘查。19日上午,广东省考古队对墓葬进行挖掘,在广东省考古研究所朱非素教授和省药学院张文光副教授现场指导下,先对包裹着棺木的坚硬夯土一层层切割,整体将外层椁抬起。当天中午12时,棺木被打开,里面一具明代女尸在时隔400多年后重见天日,墓内除墓主的骨架外,仅剩下墓主梳理整齐的头发、木质发簪和衣物上残留的金丝线,并无陪葬品,专家分析这与明代“厚养薄葬”习俗有关。此外,在内棺底部还发现有木炭铺底,这对尸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专家分析,根据牙齿的磨损程度及其它一些骨骼特征,专家们推测墓主是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身高1.56米左右。从墓葬结构和穿戴来看,墓主应是当时的大户之家。
据朱非素教授介绍,此类墓葬在珠三角地区还是比较少见,她曾于1986年在佛山市三水西南邓坑发现类似墓葬,但不如此墓保存完好,东莞在2003年也曾发现类似墓葬。该墓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和文物保护的宣传很有意义。目前,棺木在三水区博物馆保管,墓主尸骨由省药学院作进一步鉴定处理,施工现场也已恢复施工。
相关链接
古墓特点:其墓室和棺材很厚实,这在明清古墓的挖掘中比较少见。共分为三层,最外面那层物质是沙、石灰和糯米浆混合而成的灰沙层,合成后经过层层夯打筑成坚实的外椁;第二层为木制棺椁,木棺椁和内棺都是采用隼铆结构制作而成,工艺十分精巧,与1986年三水西南高丰邓坑的墓葬明代夫妻合葬墓类似。
古尸处理:目前广东药学院对古尸的处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用特殊的药水进行防腐消毒,二是对古尸进行脱脂脱水处理,三是用硅橡胶单体置换古尸内的脱水剂,让硅橡胶单体渗入古尸体内,取代里面的肌体,这样就能完好保存古尸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