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展示墓葬遗骨“大石压身”的特征。记者甘宁摄
遗址中出土的石制研磨器(左)和蚌刀。记者甘宁摄
一处具有6000余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近日在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被发现。在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南宁市博物馆考古人员从5月22日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共出土墓葬30多座,以及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30多件。这是隆安地区首次发现和发掘贝丘遗址。6月22日,记者对发掘现场进行了探访。
古人类早已涉足大石山区 支流沿岸也发现贝丘遗址
贝丘遗址为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古代人类食后弃置的大量贝壳为特征。此次发掘的遗址位于丁当镇西北面的俭安村更也屯鲤鱼坡,距离丁当镇只有6公里。
鲤鱼坡是个孤零零的小土坡,仅有400多平方米,北更溪在附近发源,绕坡流过。坡上还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树,让鲤鱼坡在周围平坦的田野中更加显眼。
鲤鱼坡特殊的地形和坡上的大量山螺壳,很久以前就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注意。上个世纪90年代,有人在鲤鱼坡盗掘所谓的“”,但只挖到人骨,并未发现金银,就此罢手。今年5月13日,隆安县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鲤鱼坡发现了贝丘遗址。南宁市博物馆立即着手试掘,共掘了26平方米的探方,发现了遗址中部的墓葬区和遗址北部的生活垃圾堆放区。
“这不仅是隆安地区首次发现和发掘的贝丘遗址,从类型来说也是整个广西首次发现。”南宁市博物馆馆员黄强告诉记者,广西的河岸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大江大河沿岸,因为那里食物充足、易于采集,因此贝丘遗址也往往堆积有大量食用过的水螺壳。而鲤鱼坡遗址位于一条小小的北更溪旁边,北更溪只是武鸣河的一条支流,附近都是石灰岩石山。在这样的环境发现贝丘遗址还是第一次,说明古代人类活动的范围极广。
在隆安以前的考古工作中,仅发现较多的大石铲遗址,没有发现贝丘遗址。黄强说,鲤鱼坡贝丘遗址的发现,给研究此类遗址提供了全新的线索,也给以后的文物普查工作很大启发——不能忽略调查支流中可能存在的贝丘遗址。
也许是由于小小溪流并不能提供大量的水生食物,在遗址中出土的螺壳主要是山螺,另外大块的兽骨较多,说明当时的先民还是以狩猎、采集为生。
墓葬遗骨大石压身 反映先民鬼魂观念
遗址中出土的30多座墓葬多为仰身屈肢葬和侧身屈肢葬,大部分都有一个罕见的特征:大石压身。这些重达二三十公斤的石块,有的压在遗骨的胸腔上,有的压在头颅上,有的压在肢骨上。而且都有意识地选择了形状规整、扁平的大石,似乎是要使压的面积更大一些。这一现象在广西以往的贝丘遗址中很少见,即使在著名的邕宁顶蛳山遗址中也只见到一例。
“这应该不是偶然,而是有意识的置放。”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李珍认为,用石块压着死者下葬,可能是为了让死者的鬼魂或尸体不再“出来”惊扰生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鬼魂观念。这种埋葬方式对研究古人类的宗教意识、埋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广西的土壤多为酸性,为什么6000年前的人骨还能在泥土中保存得如此完好?考古专家对此作出了解释:贝丘遗址是一个族群长期抛弃食物残骸的“垃圾场”,也是埋葬死去族人的墓地,因此大量食用过的螺壳往往跟遗骨混杂在一起。而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钙质环境使人骨不易朽烂,得以长期保存完好。这就是为什么别的地方很难发现古代人骨,而贝丘遗址中却能发现大量遗骨的原因。
出土石制研磨器 填补南宁地区考古空白
30多件石器、骨器、蚌器的出土,表明了鲤鱼坡遗址的“源流”——与邕宁顶蛳山遗址是同一文化类型。这些工具有骨针,也有蚌壳打制的蚌刀、蚌铲,不过陶片发现得很少。最为特殊的是一件石制研磨器,这个长得像现在的舂杆的工具,在以往的南宁地区考古资料中还未曾发现过,倒是在百色、崇左等左江、右江地区发现过类似的器型。
这件特殊的研磨器,是否可以作为新石器时代,南宁地区与左江、右江地区文化交流的证物呢?这种器型的研磨器发源地在哪?是从百色发源,还是南宁开始,或者是别的地区流传过来的呢?这些疑问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研究。不过,这一发现已经填补了南宁考古研究资料上的空白,对于研究古人类的活动、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隆安还发现了几处新的文物点:在丁当镇俭安村村委旁边的金鱼山半山腰上,发现一处先秦时期的岩洞葬,找到石锛1件;在古潭乡九甲村,村民挖水井时发现了一处大石铲遗址,出土大石铲5件;在丁当镇维新街还发现了2处较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当地群众积极提供文物线索,对文物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