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麻柳沱镇御临河一带,众多的穴居洞穴建筑在崖壁之上 记者刘自强摄
“房间”中有一近20平方米的石坑
在穴居洞穴的洞口上方还残留着遮雨的瓦片痕迹
12月2日,市考古专家刘春鸿一行爬上渝北区麻柳沱镇御临河附近崖壁上的“山洞”,一边观察一边暗暗惊叹。经初步考察证实,这一代近千个类似的山洞正是清代居民用于避难的“崖穴居”。专家称:“这片崖穴居规模远大于化龙桥虎头岩,对研究清朝军事和社会关系有很大帮助。”当天,本报记者进行独家随行采访。
崖穴居·考察
路口被杂草淹没
这一大片崖穴居主要聚集在麻柳沱镇民主村御临河沿岸。在村里一个叫龙门寺的地方,从远处能看到山崖上密密麻麻布满洞穴,小的直径约1.5米,大的宽三四米,每个洞口形状规则,四四方方。最高的洞离地面有三四十米,洞口下的小路已被杂草埋没。
“一个月前我们考察化龙桥虎头岩的时候,就有麻柳沱镇的居民告诉我们这里有许多类似的洞。当地一59岁居民曾在里面住过,据说还有现成的石灶。”刘春鸿告诉记者:“重庆关于崖穴居的历史纪录很少,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来看一看。”
12月2日上午,劈开山里多刺的植物,记者跟随考古专家爬上高四五米的陡坡,进入离地面最近的一个洞穴。洞门高约1.6米,刚能容下一个人进出。然而进去后豁然开朗,里面有一个约四十平方米大小的空间。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