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发掘出的物品的以陶罐为主。 时报记者 巢晓 摄
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实习生 麦泽娜)淘金坑考古又有新发现!记者昨日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淘金坑一建筑工地近日清理出西汉至明清时期的墓葬10座,出土有陶、瓷、石等文物125件(套)。
墓葬用炭防湿防盗
据了解,中有5座为西汉墓。十八号墓是一座清代墓,为长方形竖穴积炭墓,在木棺的四周堆放积炭,墓坑底部铺白灰,但该墓特殊之处在于墓坑底部四角各有一个用砖结砌的砖函,砖函的构成是用4块砖卧砌而成。就广州地区而言,积炭墓从南越国时期到唐代都有发现,从这次发掘清代积炭墓看出广州地区墓葬用炭较早并延续时间较长,其流行的看法是防湿防盗。
记者了解到,淘金坑一带,西到麓湖路、东到黄花岗、南到先烈路、被到横枝岗一带,古墓葬数量非常多,是广州考古所重点关注的一块地域。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有关地块已发掘古墓3000座左右。
灰化稻谷粒粒清晰
十八号的清代墓小罐内灰化了的稻子还能粒粒可见。有关专家表示,考古资料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把谷物、鱼肉等装在陶器中陪葬的做法,迄至商周已成为传统。大约到秦汉之际,这种专供魂食的粮罂、五谷袋等,又发展成仿照实物特制的“陶仓”,几乎在所有已经发掘的汉代墓葬中,都有“陶仓”出土。陶仓内装有小麦、稻、粟、大豆等谷物,有的还写上名称及象征性的数量,如“大麦屑万石”、“豆万石”等,以示储藏丰富。这种习俗的观念依据,就是人死后灵魂不死,在冥间仍需饮食,生者得为死者备好食物。这不仅体现生者对死者的关切之情,也是安抚亡魂防其再来阳世扰害的自保措施。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