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多声部: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lier|
68

  岁月如歌。多少年来,在美丽、幽静的阿坝群山之间,一直回响着一种高低起伏、铿锵婉转的声音。在这未经雕琢、没有修饰的歌声中,人们听到了岁月哗哗流淌的声音,顿觉时光荏苒,不由唤醒了远古的记忆。

  “得拐(高)尔拐(低)才是美,一个人肯定唱不起”。在我州黑水、松潘、茂县交界地区,人们是这样理解音乐的。

  5岁的孩子在学唱歌时知道,声音出来时一定要同时具备高和低。,高低起伏的声音便在这里的间回响。

  这便是我们今天听到的多声部。它铭记了关于这个民族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它唤醒了人们更多对于从前的温柔记忆。《・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众多史料记载,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现在,我州羌族主要聚居在茂县、理县、汶川、松潘等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勤劳、乐观精神的熏陶下,羌族人民用歌唱和舞蹈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每逢传统佳节,每当祭祀活动,人们聚在一起饮咂酒、唱山歌、跳锅庄。每当这时候,身着长衫、羊皮褂子,带头帕、束腰带、着革履的羌族男子和穿着精美刺绣服饰、佩带雕花首饰的妇女聚在一起,代表各自村寨,在山间放开嗓子赛歌以决胜负。更有青年男女成双对歌,互倾爱慕之情。演唱时只要有2―10人以上,即不受场地及时间的限制,无论男女,均可演唱,演唱时分领唱、轮唱、重唱。日复一日,“多声部”演唱在村寨里日益盛行起来,这便形成了今天让我们无比欣喜的羌族多声部文化。

  “多声部”唱法以二声部为主,有四声部、多声部、男女混合唱法。曲调由低到高(由一个小二度音程向大二度音程呈阶梯形上行),直至演唱者的嗓音无法再高时,突然来一个四、五、八度音(不固定)的大弧度降落。演唱者嗓音一般在小字组C或D到小字Ⅰ组的A或B音之间,有时达到小字Ⅱ组的D或E音(假嗓音)。音乐古朴典雅,激情奔放,抑扬顿挫,体现了羌民族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

  “他们呈现的技巧性和歌唱的境界感染了我们”。在去年央视青歌赛上,我州羌族多声部“毕曼组合”用质朴动人的音来自最民间的穿透力打动了全国观众和专业评委的心,一举夺得了大赛原生态组的铜奖。古老的羌族多声部在21世纪今天,在依旧山青水秀的村寨中,在灯火辉煌的舞台中央,焕发出新的青春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