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六大未解之迷千年古歌预言巨大宝藏 图

lier|
392

 黔南是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早在1995年《中国旅游报》大幅刊登寻求“解密,黔南六大迷”,直到今天,黔南这六大谜依旧吸引着很多人前往去探个究竟——为什么,山体会生蛋?为什么一个洞内,人进入后上身奇热、下身奇冷?为什么一种草,只要听到当地民族的歌声就会起舞?为什么,“天外来客”经常关顾独山,等等。

  产蛋崖与千年古歌、冷热洞、风流草、图腾柱、天外来客共同构成了闻名中外的“黔南六大之谜”。 

产蛋崖 不可思议的地质奇观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姑鲁坡脚姑挂村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每隔数十年就会掉落出一些与恐龙蛋外形相似的“石蛋”,当地百姓称为“石头下蛋”。

  “产蛋崖”长20多米、高6米,表面极不平整,近百枚“石蛋”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陡崖上,直径约30—60厘米,最重的达300余公斤。关于“产蛋崖”的成因至今尚无定论。

  一颗颗的“石蛋”在相对凹进去的崖壁上安静地孕育着,有的刚刚露头,有的已经生出了一半,有的已经发育成熟,眼看就要与山体分离。

  山崖“产”下的石蛋为圆形或扁圆形,直径一般为30至50厘米,呈青赤色,质地坚硬,比重大且不风化,石蛋上有类似树木年轮的圆形纹路。

  紧靠产蛋崖而居的姑鲁寨,是三都县一个典型的水族村寨,自从一千年前水族的一支迁入至今,这个村寨已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据当地的水族老人介绍,山崖上的“石蛋”每隔30年左右就会脱落一次,过去村民们觉得“石蛋”代表吉祥,都纷纷把它们抱回家珍藏。据不完全统计,村民保存的“石蛋”已有百余枚,目前显露尚未落地的仍有60余枚。  

“千年古歌” 一首歌里的宝藏预言

    在黔南北部乌江两岸的瓮安、福泉,流传着一首千年古歌:“石笋对石鹅,脚踏乌江河,谁人识得破,金银用马驮。”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寻觅那“金银马驮”的藏宝之地,破解千年古歌玄妙的预言。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阿里巴巴的宝藏”被打开了,千年古歌的预言终于被“猜破”:在“脚踏乌江河”的“石笋石鹅”一带,发现了储量惊人、已探明储量为7.8亿吨,投产后可年产矿石750万吨,是我国三大磷矿之一,目前国家已投入巨资建起了瓮福大磷矿,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磷矿之都。

  在没有先进的探测仪器的远古时代,这首神奇的千年古歌为什么能预言今天的瓮福磷矿?预言家是谁?

“冷热洞” 入洞后,上身奇热下身奇冷

 

    “冷热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据介绍,几年前,当地村民在一座山上发现了这个入口平坦、其内狭窄的喀斯特溶洞,该洞看似与平常的山洞无任何区别,但洞中温差极大,人在洞中行走,上身如处盛夏时节,而下身却如处冰窟。

  1995年,香港翡翠电视台闻讯到“冷热洞”拍摄专题片。 摄制组人员为了亲身感受,特地上身赤裸,下穿棉裤,进洞实验。当两位健壮的男人从洞里出来时, 只见他们上身冒汗,而小腿不停地抖动。   

1996年元旦电视片在香港播出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有专家认为岩洞中的地面是一个大吸热体,由于山洞空间气流的流动,贴近地面的温度就很低,而距离地面越远温度也就越高。

  一些地质学家则认为,洞中地表岩石与洞顶岩石结构截然相反,地面岩石是一种奇特的“冰石”,而洞顶岩石却具有释热功能, 因而形成了这种温度反差。

  但为什么两种不同构造的岩石会如此巧合地聚集在同一洞中呢?人们还曾推测: 亿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急剧变化,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异变而生成了这个奇特的冷热洞。

  但到目前为止,“冷热洞”之秘仍未得到一个有力的科学论断。

“风流草” 听见女歌声尽显

 

    “风流”在拉揽乡一带的大山中,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枝茎纤细,呈嫩绿色,看似一般植物无异,但令人称绝的是,这种草会在歌声中展枝抖叶翩然起舞。更为奇妙的是,“风流草”只听得懂水族青年唱的情歌,当歌者唱到高潮时,“风流草”会“激动”得全身叶片跳动起舞,颤栗不已,仿佛沉醉于情歌中的痴情少女。歌声过后,叶片才又慢慢地舒展开来,恢复原状。

  如果你对着“风流草”大唱流行歌曲或其他歌曲,任你喊破喉咙,“风流草”也不为所动,只有在缠绵悱恻的情歌声中,风流草才会动情起舞。

  1991年,“风流草”到北京颐和园,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了展出,看过“风流草”表演的各行专家提出过不同的观点,香港中医师李宝汉分析说,“风流草”像人一样善解风情,能够识别情趣, 是一种生命智能植物。   

而有的植物学家则认为,“风流草”的枝叶中含有一种能够感受音频的物质,情歌旋律优美,“风流草”正好能感受情歌的音频,当它接收到这种信号后, 就能产生共鸣和振动。然而,究竟“风流草”为什么会随着情歌翩翩起舞,至今仍无定论

 “图腾柱” 瑶族和印第安的某种联系?

 

    在荔波县的一个叫多摩的瑶族村。据考证,瑶族的族源与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有密切关系。这里的瑶族为白裤瑶,村民们依然保留着原始而古老的生活和耕作方式。

  在一片小树林里,村寨的墓地中伫立着一根根各式的瑶族人膜拜的图腾柱,柱身雕刻着原始古朴的花纹,中部扎着一对牛角,柱顶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乡长介绍说每当瑶族人安葬了先人之后, 便要以隆重的方式杀牛祭祖,把牛角安放于柱上。

  这种瑶族人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图腾崇拜竟和万里之外的美洲印第安部落的图腾柱极为相似。“图腾”一词,为北美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它民族也有与“图腾”意义相同的名称;如在澳大利亚有的土著部落称之为“科邦”;我国鄂温克族则称之为“嘎布尔”; 这些图腾形状各异,为本族所崇拜。最早记述印第安语“totcm”一词的是一名叫J.朗格的英国人。

  有关图腾柱相似这一谜案,有的学者认为,瑶族与印第安人同是山地民族,鸟与兽都是他们生活中重要内容,加上相似的环境氛围形成了相似的山地文化,因而产生了这种图腾崇拜的巧合。

  反对巧合论观点的人还从一些考古中提出论据,在印第安人与瑶族的原始遗物中,还有不少相似之处,从而提出了印第安人与瑶族在很久以前同属一支的可能性。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居住于黔南瑶山深处的瑶族有可能进行过大迁移,印第安人就是由中国的西南长途跋涉至美洲的。

“天外来客” 经常盘旋在独山上空

 

    黔南州的独山县之所以引人注目,无疑和“天外来客”相联系。独山县上空经常发现,几乎每年都要发现一两次,出现频率之高十分罕见。为什么天外来客会频繁出现在独山呢?

  据说在中国, 这里是光顾最多的地方。独山是以其境内的一座孤伶伶的山而命名的。

  1988年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山县高三学生潘文海等4 位少年在该县上空看到一个斜飞并向四周射出光束的物体,光束呈橙红色,底部有火花似的红点。

  令人震惊的是两年后,独山云顶林场一片森林突然向同一方向倾斜折断。这一奇特现象被一些人认定为是“天外来客”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至今可见。

  1994年夏天, 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飞机途经黔南上空发现被一空中“怪车”跟踪,瞬间飞机无线通讯与地面失去联系,机长迅速打开飞机防碰装置,随后跟踪飞机的光盘便消失在独山上空, 飞机也恢复了正常运行状态。

  这样的记载还有许多,为什么天外来客会频繁出现在独山呢? 有人认为独山是在地球上的唯一着陆基地,还有人认为独山的大地磁场与有某种神秘的关系。